牧野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至今仍然充满了未解的谜团。其中最令人疑惑的问题之一便是:在战斗中占据有利位置、准备充分的商朝军队互联网股票线上,如何反而败给了远征途中的疲惫之师?
从史书所记载的线索来看,商朝的灭亡并非仅仅是由于一场战斗的失败。商夷战争的长期消耗使得商朝国力大幅削弱,再加上被武装的东夷俘虏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内部叛徒的投降等因素,商朝的衰败似乎成了必然。然而,这些因素是否足以解释商朝的失败呢?从周武王远征的角度来看,若仅依赖于这些外部因素,未免太过于脆弱。周人显然有他们自己的战术优势和胜算保障。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可能就是周朝所拥有的先进兵器——青铜戈。与商朝的近战兵器相比,周人凭借这种跨时代的武器,成功打破了商朝在兵器上的优势,也让周武王的远征具有了相当的信心。
商朝主战武器:青铜戈
“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倒戈一击”……这些在描述战争的成语中,都能看到“戈”的身影,甚至“干戈”直接用来代指战争,足见“戈”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戈出现在石器时代,并且一直沿用到了夏商周三代,直到战国晚期才逐渐被淘汰。商朝的青铜戈作为其主战武器之一,其出土频率远超青铜矛,且长度较短,属于近战武器。
展开剩余72%考古学家曾在陕西汉中城固县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商代军事装备,其中包括95件青铜戈、青铜面具、盾牌以及铜泡等,这些装备可能属于一支百人队。通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学者们推测,商代的戈柄一般长约80厘米,略长于斧钺和刀剑。在战斗中,这样的短戈可以帮助商兵更好地近距离作战,尤其在密集的阵型中,威力不容小觑。
此外,甲骨文中的“戈”字也揭示了这一兵器的长度和使用方式。根据甲骨文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商朝青铜戈的长度通常不超过150厘米,接近商人身高的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测,商代的戈柄大致为80厘米到1米之间,符合近战兵器的定义。
商朝军队:没有真正的战车
虽然有古文记载黄帝时期便已有车辆,并且商汤伐夏时就使用过战车,但考古发现却没有找到任何适合车战的商代长柄戈。这一现象使得学者们怀疑,商代是否真正拥有配套的战车部队。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商代的战车设计相当笨重,车轴长度大约为3米,轮径可达到1.4至1.5米,车轮辐条较少,通常只有18根。这样的设计使得战车不仅行动迟缓,而且转向困难,根本不适合在战场上快速机动。
此外,商代青铜矛的长度也远不足以适应车战的需求。现有考古资料显示,商代青铜矛的最长矛柄也不过140厘米,整体长度约为155厘米,这对于在车战中进行攻击来说显然不够理想。综上所述,商朝的军事主力依旧是步兵,战车大概只在指挥、运输等非战斗场合使用。
周武王的奇兵:战车突破商朝防线
牧野之战中,商纣王依靠17万大军来抵抗周武王的入侵,这其中包括了大量武装的东夷俘虏以及商朝自己的部队。考虑到商纣王长期与东夷作战,原本应拥有一支精锐的部队,且整体战斗力应该优于这些被武装的俘虏。那么,为什么商朝大军在短短时间内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甚至被困在朝歌,无法逃脱?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周武王的战车奇兵。战车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兵器,类似于坦克刚刚面世时的效果。周武王的战车迅速突击,给商军带来了巨大的震慑和混乱。更为致命的是,周军在战车成功突破商朝防线后,迅速乘胜追击,堵住了商纣王的逃跑路线,最终导致纣王无路可逃,最终选择自焚。
史记中有记载,周武王率领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这支强大的军队在牧野之战中大放异彩。无论从人数、装备还是战术上,周军都占据了显著优势。300乘战车和数万甲士的强大冲击力,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商纣王的防线,也直接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周武王的这次远征无疑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战车作为一种新型兵器,不仅帮助周人取得了胜利,也为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书写了一页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史记》等互联网股票线上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公司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