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祥新常州期货配资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张开,气血流通旺盛,正是祛散体内积寒的最佳时机。初伏作为三伏的开端,需抓住 “阳气升发” 的关键,中医冬病夏治讲在三伏天破三冰,其中初伏着重祛寒,初伏祛寒我认为就是借天时,强阳气。
祥新为您整理了以下初伏祛寒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调理身体有所帮助!
1. 饮食祛寒:温补阳气,避免生冷多吃温热性食物:
主食: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可温胃散寒,可煮姜枣茶)、糯米、高粱。肉类:羊肉(三伏天吃羊肉被称为 “伏羊”,可温补气血,适合虚寒体质)、牛肉、鸡肉。调料:辣椒、花椒、八角、桂皮(少量添加可温通散寒)。蔬菜:韭菜、洋葱、大蒜、南瓜(性温,能健脾暖胃)。喝温热饮品:
展开剩余83%红糖姜茶、桂圆红枣茶、艾叶茶(祛寒通经),避免冰饮、冰水果、凉菜,减少对脾胃阳气的损伤。
食疗方推荐:
生姜羊肉汤:生姜 5 片 + 羊肉 200g + 当归 5g,煮汤饮用,适合阳虚怕冷、气血不足者(湿热体质慎用)。红豆薏米生姜粥:红豆、薏米各 30g + 生姜 3 片煮粥,利湿同时加生姜防寒凉,适合寒湿体质。2. 艾灸祛寒:借艾火温通经络艾灸通过艾草的温热药性和火力,能直接补充阳气、祛散寒邪,尤其适合初伏祛寒。
重点穴位:
关元穴(肚脐下 3 寸):补元气、温肾阳,改善小腹冷痛、宫寒痛经。足三里(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健脾胃、补气血,增强阳气生成。命门穴(后腰正对肚脐处):补肾阳,缓解腰膝冷痛、手脚冰凉。大椎穴(颈后第七颈椎下):振奋全身阳气,预防风寒感冒。方法:
初伏当天或前后 3 天艾灸,每次 15-20 分钟,以皮肤温热发红但不烫伤为宜(湿热体质需减少次数,避免上火)。
3. 运动祛寒:动则生阳,排出寒邪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可升阳散寒)、太极拳,通过出汗排出体表寒邪,同时促进气血循环。
避免过度运动大汗:
中医认为 “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反而不利祛寒,以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时间:
选择上午(阳气升发时段),避免清晨或傍晚受凉。
4. 避寒护阳:减少寒邪入侵少吹空调:
空调温度不低于 26℃,避免正对风口吹,尤其注意腹部、腰部、膝盖保暖(可穿护腰、长袜)。
不贪凉饮冷:
三伏天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内部相对虚寒,冰饮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邪内积(可喝常温饮品,或用温水泡水果)。
避免淋雨涉水:
初伏若遇雨天,及时换干衣,避免湿寒入侵(可喝姜茶祛寒)。
5. 其他祛寒方法泡脚:
用艾叶、生姜、花椒煮水泡脚(水温 40℃左右,泡 15 分钟),可温通经络、祛寒暖脚,尤其适合手脚冰凉者。
三伏贴:
初伏是贴三伏贴的第一个时间点,通过中药穴位敷贴,刺激阳气、祛散寒邪,适合慢性寒证(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关节炎、宫寒)。
三、注意:祛寒需分体质,避免 “上火”虚寒体质(怕冷、无上火症状):
可大胆用温补方法(艾灸、喝姜茶、吃羊肉)。
湿热体质(怕热、易长痘、舌苔黄腻):
不宜过度温补,可侧重健脾利湿(如喝红豆薏米茶),少量艾灸(如足三里),避免加重内热。
虚火体质(口干舌燥但手脚凉):
属于 “阳虚火旺”,需先补阳再祛寒(如先喝小米粥健脾,再少量用生姜),避免直接用大热食物(如羊肉)。
总之,三伏天初伏祛寒的核心是 “借天之阳,补人之阳”,通过温暖饮食、护阳避寒、艾灸运动等方式,让体内寒邪随阳气升发而消散。
如果您认可祥新给大家整理的祛寒方法,可以收藏起来,按照这些方法调理身体,坚持下来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祥新愿您拥有:
健康的身体
快乐的心境
丰盈的灵魂
编辑:伯未集品牌部
免责声明:
本平台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平台所有。未经本平台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或许可他人使用。已经本平台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对于侵权行为,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常州期货配资,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谢谢您配合!
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公司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