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留下的历史记载非常稀少股票跟投炒股,这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平静无波、缺乏重大事件,而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记录工作异常艰难。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古代历史记录的方式。
当今我们所知的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系统,是甲骨文。正是有了这些系统化的文字,人们才有可能详尽地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否则,史前时代的人们顶多只能画些壁画,但这些图案即便保存至今,也很难被我们准确解读其意义。
有了文字,接下来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文字该写在哪里?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竹简,因为纸张是在东汉时期才被发明出来的。在此之前,古人普遍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我们在不少先秦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也常见竹简出现的镜头。
不过,你是否想过,竹简究竟从何时开始出现?考古发现显示,最早出土的竹简是来自“曾侯乙墓”。这位曾侯乙生活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当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三家分晋”。这说明到春秋末年,竹简已经相当流行了。
展开剩余88%但是,在曾侯乙之前的年代,目前考古尚未发现竹简实物。史学家们推测,竹简很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但具体哪一阶段开始使用和普及,目前尚无定论。
既然竹简还处于萌芽阶段甚至尚未出现,西周时期的人们又是如何记录历史的呢?此时,大家很自然地会想到两种重要的载体——龟甲和青铜器。
事实上,我们发掘出的商代文物多以龟甲和青铜器为主,龟甲用于占卜,青铜器则多用于铸造铭文,记载重大事件。商朝时期的这一传统,被西周沿用。西周开国后,遇到重要事件时,也会铸造大型青铜器,铭刻文字以记载历史。如今我们对西周的历史了解,很多信息就来源于这些青铜器铭文。
然而,青铜器上的文字空间有限,能记载的内容自然有限。加上史书中的记载,这些文字资料构成了我们对西周历史的全部认知。归根结底,西周历史记载稀少,主要是因为当时记录历史的工作非常繁复艰难。
尽管如此,西周人依然有记录历史的习惯。虽然许多相关资料未能流传至今,但当时的史官们可能曾见过大量已经失传的历史文献。
例如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距离西周结束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司马迁看待西周历史的视角,类似现代人看待宋元交替时期的感觉。司马迁当时在西汉的国家档案馆工作,我们可以相信,他接触过更多关于西周的原始资料。
司马迁经过整理,写成了《史记》中关于西周的篇章。除了《史记》,流传下来的西周历史资料还包括《竹书纪年》、《尚书》和《世本》等少量文献。这些文献,加上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共同构成了我们现有的西周历史知识体系。
由此看来,西周并非神秘莫测的时代,反而与后来的西汉颇为相似。简单说来,商朝中期,周部落逐渐崛起,被商朝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周国成立后经历三四代传承,终于由周文王掌权。在他的领导下,周国联合其他诸侯,不断壮大。
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位,周国已然强盛。当时商朝因与东方东夷交战,主力被调走,周武王抓住机会联合诸侯攻占商纣王的都城,推翻了商朝。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为了稳固统治,把亲属和功臣封到各地,强化王室统治。然而,周武王未能完成这些工作,早逝,留下年幼的周成王继位。
周武王去世后,由其两位弟弟辅政,这就是著名的“周公辅政”。辅政期间,周公一边稳固周王室,一边平定商朝余部叛乱,肃清觊觎王位的姬家后代。周成王长大后亲政,开始休养生息的政策。
周成王去世,儿子周康王继续这一政策,史称“成康之治”,堪比西汉的文景之治。
经过这段时间,西周国力增强,统治稳固。周康王去世后,周昭王和周穆王在位期间,开始对外扩张,类似汉武帝时期打匈奴。那时的敌人不是匈奴,而是东夷、西戎、鬼方、南蛮和北狄,这些民族后来逐渐被中原文明同化,消失于历史。
经过几十年战争,周朝疆域扩展,但国力消耗不少。于是周穆王后继的周共王、周懿王和周孝王实行休养生息,相当于汉朝的昭宣之治。
虽然国力有所恢复,但西周国力和开国时间渐长,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土地名义上公有,无兼并问题,但生产力分配不均,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逐渐固化。底层民众的利益被逐渐侵蚀,矛盾日益尖锐。
但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深层次社会矛盾。
因此,周孝王以后,周夷王和周厉王开始推行严刑峻法,试图以高压手段镇压社会动荡。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周厉王晚年,民众爆发起义,将其驱逐,这便是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被放逐后,周王室长期无人继位。因为周厉王仍在世,只是无人愿让其统治。接下来的十四年,朝政由两位周公共治,史称“共和行政”。
这段“共和行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前很多重大事件没有具体年份记载,因古人历法与现代不同且未传承。但自国人暴动起,考古学家通过系统整理和发掘,找到了对应年份。
国人暴动之前的许多历史,直到“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展后,才渐渐清晰。因此有人推测,竹简在此时开始流行,但尚无考古实证支持。
从周宣王登基开始,历史记载变得清晰。周宣王被拥立登基,初期像个傀儡,许多地方事务由诸侯掌控,因此后人称这段时期为“宣王中兴”。
但随着即位时间延长,周宣王逐渐试图夺回权力,清洗部分大臣,晚年被评价为昏庸。
周宣王之后,是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其时周王室势力衰弱,远方诸侯几乎半独立。周幽王本人无能,废黜王后和太子,激起巨大矛盾。
被废王后之父,强大的申国国君,联合西方犬戎攻入镐京。最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战死,首都被焚毁。
周幽王死后,其子迁都东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纵观西周历史,我们能看出这一时代绝非风平浪静,曾有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记载历史手段有限,许多细节丢失。例如西周的对外战争过程,周成王和周康王具体执政措施等,皆未流传。
当时的人只记录大事,而难以详述过程。青铜器铭文面积有限,不可能写成详尽的长文。
此外,西周敌对民族如西戎、鬼方等无文字体系,无法自我记录历史,也使我们难以从他们的历史中获得西周相关信息。
归根到底,是历史记录的艰难导致后世对西周知之甚少。若纸张技术早两千年出现,我们对夏商周三代的了解定会更加丰富。
进入东周时期股票跟投炒股,竹简开始普及,我们对东周的了解远超过西周。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公司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