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推出“广西烟火”专栏,记录烟火人生里平凡者的故事。“年味一道菜”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广西14城,探寻各地最具特色的年味菜炒股杠杆交易平台,感受深藏在八桂人家的烟火温情。
视频摄制:蒋璐阳
4月23日7时,北部湾的海风夹带着丝丝清凉,轻柔地抚过大地。退潮的大海如同优雅谢幕的舞者,缓缓收起广袤的裙摆,将绵长的海岸线展露无遗。待海水退去六七里,温润的沙滩蜿蜒伸展,恰似一匹巨大的银色绸缎,一头连着浩瀚无垠的海洋,另一头系着岸上百姓的生活希望。
赶海人张用英住在北海市银海区下村,和其他赶海人一样,他提起铁铲,拎着小桶,快步迈向滩涂深处,去寻找藏在沙泥下的美味——沙虫。在北海,挖沙虫是渔民与大海的默契约定,也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存技能。
退潮后,记者与赶海人张用英走上滩涂体验挖沙虫。黄胜平 摄
展开剩余83%“这些小家伙可机灵了,稍有动静就会迅速钻进沙里,眨眼就没影了,所以挖沙虫得眼疾手快,半点耽搁不得。”张用英自小在海边长大,是挖沙虫的行家,只见他手持铁铲,不断轻敲沙滩,顺着虫洞探寻沙虫的藏身之处。记者还没来得及看清,他已迅速挥动铁铲翻开泥沙,俯身揪出一条来不及逃窜的沙虫。
手指般粗细的沙虫被经验老到的赶海人揪出。黄胜平 摄
北海沙虫营养丰富、味道极其鲜美,素有“海洋虫草”“天然味精”的美誉。早在宋朝,北海沿海的疍民就开始采集沙虫食用。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疍,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其中的“海物”便包含沙虫。
清代的《北海杂录》也记录了“北海沙虫”的“鲜”味。历经岁月沉淀,北海人对沙虫的热爱,化作了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炸、炒、炖、烩、蒸等多样烹饪方式,无一不是对沙虫独特风味的深度挖掘。
“沙虫是北海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硬菜’,其中,炸鲜沙虫更是将‘鲜’发挥到了极致,外酥里嫩、脆中藏鲜。”在中国烹饪大师、北海市外沙疍家棚酒楼出品总监王忠春的料理台前,一场“鲜味魔术”正在精彩上演。
中国烹饪大师、北海外沙疍家棚酒楼出品总监王忠春热油起锅,上演“鲜味魔术”。蒋璐阳 摄
王忠春手法娴熟,先以开水轻烫沙虫定型,随后裹上蛋清和酥炸粉,这如同为沙虫披上了一层锁鲜的“结界”。待油温升至三四成热,放入沙虫,刹那间,金棕色的油面泛起细密气泡,伴随着“滋滋”声响,柔软的沙虫被淬炼成为耀眼的“黄金箭”。当最后一丝水汽消散,漏筛轻颠,酥脆的沙虫相互碰触,发出簌簌清响,瞬间撩动食客的味蕾。
王忠春将刚炸好出锅的沙虫精心摆盘。蒋璐阳 摄
记者夹起一根放入口中,牙齿咬破酥壳的瞬间,鲜甜滋味在舌尖绽放,仿佛是北部湾的浪花轻柔拂过,令人回味无穷。
北海市烹饪协会相关人士介绍,以北海鲜沙虫为原材料的菜肴作品,多次在广西乃至全国的烹饪大赛中脱颖而出。在2023年广西特色食材美食创新大赛中,北海的《清香炸鲜沙虫》凭借独特的鲜香口感荣获特金奖。2024年,北海沙虫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获得特金奖的北海名菜《清香炸鲜沙虫》。蒋璐阳 摄
随着北海沙虫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相关产业也逐步迈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除了自然生长的沙虫,北海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沙虫人工繁育基地,室内苗年生产能力达1亿条以上,中培苗3000万条以上。”广西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蔡德建介绍,目前,北海沙虫的可捕资源面积达5万公顷,年产量900吨。
沙虫中培苗。黄胜平 摄
沙虫产业让当地沿海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约3万元,2024年,该村村集体经济约80万元。“守着这片海,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张用英看着大海,眼中满是感激。如今,他家盖起了第二栋小楼,还添置了小轿车,他自己也成了当地有名的沙虫加工行家。
挖了一上午的沙虫,11时左右,人们陆续回到岸边,张用英赶忙向渔民收购了近100公斤沙虫。“鲜沙虫不宜久放,得连夜加工成干品。”傍晚,张用英守在烤箱旁,不时添柴,每隔半个时辰再检验一番沙虫的烘烤成色。随着温度升高,沙虫的鲜香味从烤箱中悠悠飘散,弥漫整个院子。
刚被捕捞上岸的新鲜沙虫个头肥大、肉质饱满。蒋璐阳 摄
经过烘烤 ,新鲜的沙虫完成嬗变,变为成色诱人的沙虫干。蒋璐阳 摄
院外,大海渐渐涨潮,沙滩上的小沙丘被一一抹平。次日,挖沙虫的故事又将随着潮汐的节奏在这里继续上演。
流年似水,潮涨潮落。那些承载着渔家密码的菜肴,在沿海百姓的餐桌上散发着诱人香气。渔火明灭的滩涂边,世代傍海而居的人们坚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片海域的馈赠永不枯竭,就像这里的沙虫,生生不息、繁衍不止。
报纸版面截图炒股杠杆交易平台。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公司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